山东省微纳封装与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微纳封装与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24年11月,依托建设单位青岛大学,共建单位物元半导体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和青岛新核芯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依托青岛大学学科优势,与物元、新核芯两家封装领军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重点在微纳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先进封装技术、人工智能和系统集成应用三个层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下一代低功耗、多功能、高密度芯片的封装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先进封装制造为纽带,构建从微纳电子器件到系统集成和智能化应用的全产业链制造平台;与区域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紧密合作,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决打赢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二、目标定位
山东省微纳封装与系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立足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新型微电子器件及集成中的科学问题,以解决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及其能耗等一系列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突破口,凝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重点开展新一代微电子器件封装及系统集成制造技术的基础研究,解决低功耗、多功能、高密度集成等难点和痛点,最终打通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我国我省“强芯”战略,提供人才、技术和制造平台支撑,向着国家级科研平台迈进。
三、人才团队
实验室主任李山东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杰青,长期从事RFIC芯片、量子感知芯片等研究,近5年承担科技部、基金委和JKW等重点项目4项,国基面上1项。实验室拥有固定成员59人,具有较雄厚的人才储备。实验室还聘请了集成电路封装与系统应用领域知名院士、教授、专家10余人担任技术顾问,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和把关,提出合理建议,对现有人才和待引进人才进行科学评价。
四、研究方向
1、微纳电子器件制造;
2、先进封装技术;
3、人工智能和系统集成应用。
五、体制机制
实验室围绕山东省集成电路重大科技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要任务,采取“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确保实验室运行高效规范,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章体系,包括财务、人员、科研项目和知识产权管理等,确保实验室运行透明、高效。实验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主体,围绕社会需求部署创新链,实验室逐步扩展研发创新链条,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支撑等各环节工作,鼓励设立孵化器、加速器,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实验室大力推进与国内外具有创新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开展科研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促进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的社会化服务。